陶瓷行业:颠覆传统-创新营销渡寒冬

  2008年的中国,国内国际,天灾人祸,几乎所有问题在一年内集中爆发。如今年两会期间,温家宝总理回答中外记者提问时坦言:“今年是中国经济最困难的一年”。由于国际能源价格的飙升,各种原材料价格的上涨,人民币对外增值,对内贬值,股市、楼市的低迷等等原因,从而导致今年上半年陶瓷市场销售增幅放缓,相当部分陶瓷生产企业6、7份销量大幅下滑。于是乎无论是媒体还是生产企业,一致认为“冬天”来了。其实“冬天”的到来,对整个行业的发展未必是坏事。越是严寒,越是可以加速行业的洗牌,优胜劣汰,一些竞争力不强的企业就会被淘汰掉,因此,“冬天”既是挑战也是机遇。

  记得十年前的上一个经济运行周期其间,彩电业曾经出现过“寒冬”现象。“寒冬”最厉害的那年,整个彩电行业全面亏损,康佳亏的最多,达七个亿。近百个彩电品牌,“寒冬”过后只剩下不到六、七个品牌,更多的现在已经销声匿迹,整个行业哀鸿遍野。但通过“寒冬”的洗礼,也产生了创维、TCL、康佳、长虹等年销售收入上百亿的国产彩电四巨头,可以说创维就是在“寒冬”其间发展起来的。

  虽然由于陶瓷行业特点决定了“寒冬”过后不可能象彩电行业似的整个市场被几个巨头垄断,但通过激烈、残酷的市场竞争,整个陶瓷市场将朝两极分化,呈哑轮形发展。一端是品牌形象好,能满足追求高品质、高品位的消费群体的高档品牌(技术领先),一端是能满足对价格比较敏感,追究高性价比的消费群体的品牌(成本领先)。部分管理涣散、质量问题百出,经销商、员工怨声载道或同质化粗放式的产品分销型企业比定在“寒冬”中被淘汰出局。

  在面临如此严峻的市场形势下,陶瓷企业如何应对?如何迎接到来的“冬天”?我认为企业可以通过创新,通过营销创新迎接“冬天”的到来并度过“寒冬”。终究“没有不行的行业,只有不行的企业”。

  创新企业经营模式

  菲利普·科特勒在他的〈〈营销管理〉〉一书中曾经提到,企业的市场营销包含了内部营销和外部营销,在进行外部营销前,首先进行内部营销,让企业的每个部门思考、落实顾客观念,树立“下一道工序即顾客”的以市场,以消费者需求为导向的全员营销理念。

  现在很多陶企研发、生产、销售是完全脱节,甚至各自为政,出现问题的时候,互相扯皮,推卸责任。要么半年甚至一年也研发不出一款新产品,要么产品质量不稳定,生产成本高居不下。这是一种以生产为导向的经营模式,所有的经营活动以生产为起点和终点。当“冬天”来临,市场竞争更加激烈、残酷,如果不调整经营模式,企业将面临被市场淘汰出局。

  我曾经工作过的某家电企业,当年为了应对市场环境的变化,在经营模式上进行改革创新,以市场导向进行资源配置。一是生产经营计划以营销计划为核心,成立“产品规划委员会”,对全年的产品功能、生产比例、销售价格进行年度规划,使产品开发更具方向性,营销策略更有连贯性,每月的生产计划完全根据市场销售情况进行组织;二是业务流程以营销为起点。成立“计划调度部”协调产销研三大子系统,市场反应能力大幅提高。三是业绩考核以市场为尺度。对研发人员的绩效改革,打通了研发系统和营销系统这条在许多企业都容易堵塞的“经络”,使产品竞争力的持续性大大加强。

  渠道变革,营销重心下移

  除华东企业外,国内的陶瓷生产企业在销售渠道模式几乎都是采用独家经销制。整个市场被经销商所操控,生产企业无法渗透和掌控终端,市场管理粗放,无法对市场精耕细作。渠道制胜,终端为王,终端被别人掌握,你如何为王。当年TCL与长虹对垒时,TCL制胜的最重要的武器就是掌控终端。

  通过渠道变革,在省会城市(直辖市)和重要的地级城市成立营销中心或办事处,形成营销中心(办事处)+经销商的渠道模式,人员由单一销售业务型转为兼销售业务和市场推广的复合型,支持经销商精耕细作所辖市场,提升竞争力。

  增加终端数量,合理终端布局

  近2、3年陶瓷行业兴起一股互相开大店的攀比风,你的专卖店1000平米,她的就3000、4000平米。针对大店风,记得06年底我曾提出,“终端数量的增加在一定程度上与销量上升成正比”。如甲在广州开一3000平米的大店,而乙在广州除开一个400、500平米的用以展示品牌形象和产品装修效果的形象店外,分别在不同的建材市场建立8—10个150—200平米的专卖店,实际影响力和销售量乙比甲好的多。因为,消费者购买产品时,一般会逛几个建材市场。在逛的过程中,看到这里有这个品牌的专卖店,逛到那里也有这个品牌的专卖店,经过多次的刺激,消费者对这个品牌影响很深,并且到处都有他的专卖店,不由自主的会觉得这个品牌有实力,最终消费者也就决定该品牌的产品;另每个建材市场都有它的影响范围或称之为商圈,在加上各品牌陶瓷产品的同质可替代性,除非有特别需求,一般逛过后,就会就近购买,因为便利。事实证明也是如此。

  大众化营销提升品牌知名度

  陶瓷行业内人士一直以来都认为陶瓷是大众低关注的产品,不象家电样的大众关注度高,大众化营销是一种浪费。那倒底是大众低关注还是我们不愿意让大众关注,不愿意与大众沟通?按道理象彩电、冰箱、洗衣机、空调等大家电产品,也是耐用家庭消费品,消费者卖过后起码也要十年、八年才换呀,为什么大众关注度就高呢?最主要的是家电生产企业关注大众,愿意与大众沟通,所以成就了一批大众知名品牌。再说,立邦是油漆、涂料,与陶瓷一样也是建材产品,按理大众对她的关注应该还不如陶瓷,但她却通过大众化营销成就了油漆第一品牌,在中国大陆年销量过百亿。

  另,单一的专业化营销根本无法与消费者沟通,无法拉近消费者的距离。有点自娱自乐。

  产品营销提升品牌形象

  产品是整个营销的基础,消费者消费的最终还是产品,是核心产品满足她的需求。一些比较成熟的行业如家电、日化,基本上通过产品营销、推广树立差异化的产品形象,进而提升品牌形象。其实只要细心关注一下家电、日化的投放的电视广告,其广告诉求基本是产品给消费者带来的利益点。